夏季急性腹泻、呕吐家庭护理指南:科学应对,守护健康
夏季气温高、湿度大,正是各类致病微生物活跃的黄金时期。冰箱里隔夜的凉菜、街头冰爽的冷饮、未彻底加热的剩饭……稍不留神,就可能引发急性腹泻、呕吐,让人苦不堪言。掌握科学护理方法,关键时刻能有效缓解不适,避免病情加重。
一、夏季为何易发腹泻呕吐?
(一)高温高湿环境让细菌(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)、病毒(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)等快速繁殖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感染途径。
(二)过量冷饮、冰品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,降低局部抵抗力,诱发功能紊乱。
(三)熟食、凉拌菜、海鲜等在室温下存放过久易滋生细菌毒素。
(四)苍蝇蚊虫活跃: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。
二、识别危险信号:何时必须就医?
腹泻呕吐虽是常见症状,但出现以下情况务必及时就医:
(一)严重脱水:口干舌燥、眼窝凹陷、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、精神萎靡、婴幼儿哭时泪少或无泪、囟门凹陷、皮肤弹性差(捏起皮肤回弹慢)。
(二)持续高热(体温>38.5℃且不易退)。
(三)便中带血或脓液、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渣样。
(四)剧烈腹痛难忍或持续加重。
(五)呕吐剧烈,无法进食进水。
(六)婴幼儿、老年人、孕妇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(如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肾病)者。
(七)症状超过3天无缓解或进行性加重。
三、家庭护理核心要点:补液、饮食、观察
(一)重中之重:预防和纠正脱水
1.首选口服补液盐(ORS):这是WHO推荐的最安全有效方法。按说明书要求,少量多次喂服。婴幼儿可用滴管或小勺耐心喂。
2.替代方案:若一时无ORS,可自制:1升温开水+6茶匙糖(约30克)+半茶匙盐(约1.75克)。但不能替代ORS,因其缺乏关键电解质(钾、碳酸氢盐等),且浓度不易掌握。
3.补液量:目标是排尿恢复至正常颜色(淡黄)和频率。每次稀便后补充约100ml液体(儿童约50ml),每次呕吐后补充约50ml液体(儿童约15-30ml),分次饮用。
4.避免:单纯大量饮用白开水(会稀释电解质)、含糖量高的饮料(如可乐、果汁,可能加重腹泻)、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。
(二)科学调整饮食:不主张完全禁食
1.初期(呕吐剧烈时):可短暂禁食1-2小时让肠胃休息,但仍需坚持小口补液。呕吐缓解后,尽早开始尝试进食。
2.恢复期食物选择:稀粥、软烂面条、土豆泥、馒头/面包、易消化的如蒸蛋羹(去油)、熟透的苹果泥、胡萝卜泥。避免生冷、高纤维果蔬。
3.饮食原则:由少到多,由稀到稠。少量多餐(如每天6餐)。避免油炸、油腻、辛辣、高糖、高纤维、产气食物(豆类、牛奶、洋葱等)。
(三)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:当患者出现明显口渴、尿量少,婴幼儿烦躁不安、囟门和眼窝凹陷,老人精神萎靡甚至意识模糊等情况时,可能是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盐分引起的脱水,需高度警惕、及时就医。
四、特殊人群特别关注: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护要重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的防护。
(一)婴幼儿:脱水进展快,观察需更细致(精神、囟门、眼泪、尿量、皮肤弹性)。及时更换尿布,清洁臀部,预防尿布疹(可涂护臀霜)。
(二)老年人:对脱水更敏感,易诱发基础病加重(如心衰、肾衰)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(如正在服用地高辛、利尿剂等)。进食需更小心,防止呛咳。
五、预防胜于治疗
(一)保持良好的手卫生,养成饭前便后、加工食品前洗手的习惯。
(二)注意食品卫生,确保食物新鲜,避免食用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;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,尤其是肉类、海产品和蛋类食品;饭菜要尽量当天吃完,如果有剩余饭菜要妥善冷藏,并在食用前彻底加热;生食蔬菜水果的时候要清洗干净;处理和加工食品的时候,生熟要分开。
(三)确保饮用水的安全,尽量喝开水或瓶装水。
(四)保持居室或者环境的卫生,及时清理垃圾,减少蚊虫以及蟑螂等的孳生。
(五)如果身边有腹泻、呕吐患者,要注意做好防护,对患者的呕吐物、粪便等进行消毒处理,避免造成交叉感染。
急性腹泻呕吐虽然常见,但科学护理至关重要。牢记补液是核心,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是关键。做好预防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才能安然度夏,享受健康生活。如遇病情反复或加重,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。